維多利亞,離開是為了回來。

我愛香港,我愛歷史,經過維園看到「維多利亞女皇銅像」,想講一下關於她與香港的關係及歷史。我們現時看到的維多利亞女皇銅像,是在1955年起重新豎立並安放在銅鑼灣維多利亞公園,而當時的女皇是她的玄孫女伊利沙伯二世,有人問為什麼不是豎立伊利沙伯二世女皇銅像,反而是她的高祖母呢?

維多利亞女皇於1837年登基,在位長達63年零7個月,香港島、九龍半島的割讓,與及新界的租借,皆於其統治期間的「日不落」大英帝國,當時香港首府是維多利亞城,港口為維多利亞港,城內劃分為四環分別是西環、上環、中環、下環(灣仔及銅鑼灣一帶),目前已發現僅存9座維多利亞城界碑豎立當時的城市界線,維多利亞的名字、雕像隨著大英帝國的版圖不斷擴張,每個英聯邦國家、海外屬地總是有維多利亞的影子,是全世界公認的盛世王國,以域多利/維多利亞為首命名的建築或公共設施、道路多不勝數,計香港有域多利監獄、皇后大道、域多利皇后街等,維多利亞的歷史烙印比伊利沙伯二世影響更深。

香港的維多利亞女皇銅像是為慶祝登基50周年而鑄造,1887年香港政府向英國訂製女皇銅像,及後1890年鑄造完成,先在倫敦展出後運抵中環遮打道,是當時的權力心臟地帶,三噸銅像安放於一座拱頂亭內,拱頂亭版的維多利亞女皇銅像,豎立在十字路口的正中央,銅像置於立體梯形之上,比起維園現貌顯得非常有氣派,廣場北部放置多尊英國皇室成員的銅像,全盛時期皇后像廣場裡共有9個銅像,包括上海匯豐銀行總經理昃臣爵士,而東側也設置和平紀念碑,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陣亡將士。

在當時的第一代皇后碼頭下船,只需要一條路就能途經皇后像廣場、最高法院(現終審法院大樓)、太子行(現太子大廈)、匯豐銀行、皇后大道、政府山、港督府(現禮賓府),直達維多利亞城中心的聖約翰教堂,構成香港的中軸線。至於命名錯誤的名稱「皇后像廣場」,明明God Save The Queen的意思是天佑女皇,何解Queen直譯為皇后至今都沒有去更正,箇中原因則不得而知,大概是文化差異將錯就錯吧。

直到二次世界大戰香港淪陷,日軍佔領香港三年八個月,皇后大道一度更名為明治通,由於戰時缺乏金屬原料,日本社會發起「獻銅運動」徵用軍用物資,殖民象徵的銅像被日軍拆走運到日本,打算熔化為金屬材料製造武器,隨後日佔香港總督磯谷廉介將《香港佔領地總督告諭》石碑鑲嵌拱頂亭上,碑文提及英國乃「人類公敵」,又強調侵華戰爭實屬「聖戰」,港人應該「共同協力」以完成「大東亞戰爭」,其語調之霸道後世無來者!

戰後香港重光,美軍在日本東京一個倉庫尋回銅像,香港政府經多番交涉迫使日本歸還,由於亭座損毀嚴重被移走,皇后像廣場不再適宜重置銅像,而當時舊銅鑼灣避風塘的填海工程剛好完竣,決定利用新填海地興建公園,重製手臂、皇冠和權杖修復完整銅像,重置於7呎高的基座,最後在1957年落成並命名維多利亞公園,天佑我皇!銅像回來了。而皇后像廣場的原址則擴闊遮打道,加建噴水池、涼亭,又在1959年興建行人隧道,連接第三代中環天星碼頭,以及後來落成的香港大會堂,與現時的相若。

點都好啦,趁還沒有實行去殖民化如國殤之柱的下場,有得睇好睇啦!經過高士威道側的維多利亞公園,不坊細心觀察銅像細部,曾被藝術家潑紅油的銅像,早前因為塗料剝落和龜裂,康文署逐委託承辦商復修,但名為聚氨酯(Polyurethane)的修復漆料過厚令銅像細節消失,被市民質疑復修猶如破壞,顏色變得太深猶如塗上朱古力醬…

#其實我更喜歡悉尼那座維多利亞女皇銅像 #更有地標性的氣場 #只是無緣見到拱頂亭版維多利亞女皇銅像

(資料來源自網絡匯集並整理/黑白照:網絡圖片)

香港故事系列
香港故事(一):香港開埠
香港故事(二):阿群帶路
香港故事(三):龍獅盾紋章
維多利亞,離開是為了回來。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Twitter picture

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