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香港出發,飛行五小時抵達新千歳空港,高緯度的北海道在冬季日照短,剛下午沒多久就即將天黑,趕緊到豐田租車行取車,讓人心急的是租車行並非在步程範圍,需要搭乘10分鐘車程的接駁專車。搞好一輪租車手續後,馬上出發前往第一站定山溪溫泉區,車程約兩小時,首次雪駕就要入黑上山,當然有點怯。
而這次的車款,是繼澳洲悉尼的自駕遊,第二次駕駛同款的Toyota Yaris,我沒有很愛這部車,只是租車很常見的車款,價錢相對便宜又能載到兩個人的行李,在後來其實我忘記雪駕最好選用四驅(4WD),反而一直記著雪駕是不是要扣上雪鏈,然而在雪國的北海道,所有租車行都會換成更防滑、抓地力高的雪軚,也有提供除雪剷,反正都不用遊客去操心,任誰都知道來到北海道,就是雪地駕駛啊!
這次北海道租車要感謝Babyalpha in Wonderland的強力推薦旅來網,三日兩夜的連稅租車價,竟然僅需17,050yen,實在平得太驚嚇!比起眾多知名租車代理更划算,加上日圓六算匯率(100JPY:6HKD)折算,使得每日平均租車洗費僅約HKD340,載著兩個人出遊,感覺還沒開車就已經回本,我要把握能自駕的三日裡,遠去沒有地鐵、電車等交通工具的偏遠地方。
儘管去過不少雪國旅行,雪地駕駛卻是第一次,對旅程充滿期待,能預期會有嶄新的體驗。從機場到定山溪,途經道央自動車道到札幌,公路上行駛並沒有太多積雪或融冰,在沒有下雪的晴朗天氣,與一般駕駛並無太大差別。接著在札幌巨蛋轉彎西向割れ山(Wareyama),車窗外跑了不同的城郊風景,從公路大道的巨型燈柱,漸漸變換為市內的黃色街燈,接著前往漆黑的山林路進發,眼前的視野剩下車頭燈照著的路面,這個時候飄來雪花,且下得愈來愈大,能見度只有前方幾米,路上的積雪量漸漸變多,在車內也感覺到絲絲寒意,摸一下玻璃窗是冰凍的。
沿途上雪地駕駛,遇到所有的路況都很新鮮,交通模式顛覆以往的駕駛經驗,比起一般駕駛不同的是,積雪讓駕駛者完全看不見髹在瀝青路上的道路標記,例如行車線界線、雙白線、實線或方向標記等;鏟雪車雖把路面積雪清除,堆在馬路兩旁,但僅限主要道路、公路,一般小路或便利店附有的停車場等,常常遇到凹凸不平的雪坑;而鏟雪車疊成矮矮的雪牆會佔據馬路兩側,靠近行人路的行車線因而變得非常狹窄,駛經的路甚至不在正確的行車線上,但依然有序行駛。
細心一看,雙向行車的主要道路,正中間有預留路肩(警告斜線標記),因雪牆而窄得不能走的話,兩邊的行車線會靠中間挪移,一條大直路就會變成「蛇形路」,若沒有預留路肩的話,來回車輛駛過身邊會非常靠近,甚至因為太靠近不能硬過,必須讓對頭車先行。被雪覆蓋的道路沒有固定行車線、中央分隔線(標誌正下方為雙向道路的中央),行駛的時候要盡量貼近雪牆,不能因為怕雪牆刮到車而靠中行駛,必要時要踏上積雪擠壓成的結實冰面,雖然崎嶇不平駕起來很顛簸,但來回車輛皆依賴靠中行駛的話,很容易「四目而視」,愈是路窄相撞風險卻大增,因些最大的窘境是在貼近雪牆或靠中挪移之間取得平衡,最好的辦法是循著兩條「車軚痕」走,因為「別人走過的路」肯定安全的,也是較為準確的「臨時行車線」。






在雪地實際駕駛過之後,我認為必須注意的,並不是租車行多番提醒我的「止まれ/Stop」警告牌,而是藍底白粗線的「停止線」、藍底白色箭咀的「中央線」、三角形藍底的「横断歩道(行人過路處)」等,從瀝青路移到上空的交通標誌,對於我來說是新事物,懸吊式或柱式標示牌上,懸掛著各式各樣的方向標誌、警告及提示道路標記,駕駛時要習慣向上空望,而不是被白雪覆蓋的馬路,瀝青路的道路標記在雪國,可以說是一無是處!
而駕駛態度必須緊記的是,手握實軚盤搌過雪路,以免被結實的硬冰將車軚扭向;而紅燈停車要留意路旁柱上的「停止線」交通標誌,即使有停好正確的停止線前,仍有機會因路面濕滑而滑冰溜前,煞車距離必然拉長,準備停車時要盡早煞車,且與前車保持足夠車距。有些不繁忙的路段,當積雪舖滿地的時候,可能沒有車軚痕能循路走,上空有懸吊式的紅色箭咀「矢羽根」,在皚皚白雪之下非常搶眼,指示下方為正確行車線,路邊也有紅白雙間的「雪桿」,以防駛出道路範圍。
一下子改變駕駛習慣當然有Bug,而我最常犯的錯誤是越過「停止線」,由於在香港太習慣紅綠燈前停車,加上停止線的位置不一定有設置紅綠燈,常常因專注看路況多的雪地馬路,而直接壓線停在不適當的位置,例如行人過路處、路中央。大雪紛飛之下,視線要兼顧的東西有很多,錯過交通標記也很常見,要不時開動水撥灑水抹走窗上堆疊的溶雪,兼且要慢駛看清楚路況才開行,慶幸途上遇過的司機都很禮讓。
總而之在雪地駕駛,向前望上方指示牌、拉長煞車安全距離、慢駛才是皇道!
〔封面攝/日本・北海道・小樽駅前日本海オロロンライン/2023.02.01〕
“小心雪地駕駛” 有 2 則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