占影評|刻在你心底的名字

最好的影評,是什麼都不知道,最好連預告、故事簡介都不要看,這樣才能在看電影的時候,當下所感受到的都是直覺又衝擊,看畢《刻在你心底的名字》後勁很強,久久不能平伏有點難過,相信除了導演外,也是很多人有過初戀的青春故事,而他的名字深深刻在你的心底。

這部電影讓我有深深的體會,因為喜歡張家漢(陳昊森 飾),我也有過像王柏德(曾敬驊 飾)同樣的處理方式,心裡會想說,別跟我走一條悲哀的人生路,我是為你好,後來才明瞭否定真正的心意是錯誤的,傷害了他也傷了自己,但我明白為什麼會這樣做,愈看愈是體會到兩個人的感情障礙,有苦難言是非常煎熬的。

電影帶出的訊息不只是兩個男生是如何「錯過愛情」,還有對同性戀者的身分認同,以至社會上的包容。學弟在學校被霸凌的憤慨、同婚䆁憲案聲請人祁家威的無聲抗議,加上張家漢向神父訴說,愛其實根本沒什麼不一樣啊,你有多愛一點,我有少愛一點嗎?每個人都不應該再對自己的性別認同,感到懷疑或掙扎,愛就要大方說出來!王柏德前妻班班(魏如萱 飾)嘆言,一旦錯愛了,人人都是悲劇。

之後特意去找很多很多電影專訪、導演分享、演藝人影評,還有電影愛好者的專業分折等,再來二刷,於是看到了第一次看的時候,更多忽略掉的小細節,也有了更多的解答。小說裡有提到張家漢後來上台北了,打電話給王柏德是問他重考怎麼樣,由於柏德爸是家教會會長,聽電話那場哭戲,看出家裡的佈景裝潢算是個有錢人,或許家庭因素也是個壓力,更不能承認自己是同性戀,種種因素讓他們不能有然後了,張家漢哭得蕩氣迴腸,就像是一場夢。

「每個人的初戀,都像史詩電影一樣偉大!」

來到尾段切換到中年的張家漢(戴立忍 飾),亦即電影裡面真正的時間線。時代不同了,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實施同婚法律的國家,王柏德在30年後終於能夠大方說愛,首次正面回應其實很愛他的,張家漢聽到說愛他的時候,當下輕快情緒的他馬上有微妙的表情,快哭但忍住,兩人明明相愛卻錯過30年,我真的替他們白白沒了30年感到難過,只是因為當時的解嚴年代恐同,同性戀者往往都只能淚往心裡流,即便相愛卻還是含蓄藏住心意,由始至終愛得勇敢是張家漢。

吼!遺憾,遺憾,逝去青春真的遺憾!這段情根本是用刀雕刻對方的名字在心裡記著,帶著期盼出席同學聚會的張家漢,一直找著他在意的身影,這份情在這30年是到底是怎麼過的,到最後兩人相遇曾經的最愛,說再見卻一直說晚安,兩個人的回應都不再沉默,大家都明瞭箇中意義—「我愛你愛你(W.A.N.A.N.)」!,到最後還是陪著走了,錯過彼此一點都不好玩。

接著去誠品書店買來電影原著小說,拿上手也太薄囉,「痴迷」的時光不就很短?!結果我很珍惜的每次只能看幾個章節,就這樣拖了三個月才看完整本小說,之後又上Nexflix三刷,再翻閱小說,幾乎消化完整個劇本裡,相比電影版的劇本,小說情節更直截了當,也更清楚說明每個角色的情感轉折在哪裡。譬如在最後一章的加拿大,有更多心聲在電影版並沒有很清楚交代,當時神父在音樂社團被學生追問初戀的時候,有提到過神父愛的人,眼晴是特別的墨綠色。然後張家漢到加拿大,見到神父的朋友,他眼晴就是墨綠色,張家漢才醒覺過去在學校的神父,一直都比Birdy更壓抑,那時張家漢只顧著說氣話,說下地獄啦之類,其實神父正是就是照著一面鏡看自己,比誰都更能理解兩個男生的愛,會有怎麼樣的目光。

電影改編小說的還原度非常高,對白都大致差不多,有很多小劇場並沒有放進電影裡,卻出現在花絮片段、劇照等,還有那本台灣寄來的小冊子(謝謝Angela Lin!),是台灣戲院入場贈送的小冊子,裡面透露更多電影、小說沒有的彩蛋,尤其兩大主角各以角色的的視點來撰寫日誌,張家漢的手寫字鏗鏘有力又漂亮。

曾經轟轟烈烈的青春愛情,刻在我心底,你的名字仍然深刻記住。
好正,然後又四刷了XD!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